PG电子
济南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长清区专场图文实录PG电子下载
PG电子(Pocket Games Soft )全球首屈一指的电子游戏供货商[永久网址:363050.com],首位跨足线下线上电子游戏开发。PG电子,pg娱乐,PG电子试玩平台,pg电子app,pg电子外挂,pg电子接口,pg电子技巧,pg电子下载,欢迎注册体验!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济南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长清区专场,将重点介绍长清区立足全市产业布局,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链群协同培育动能、要素赋能夯实根基,全力打造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实践成果,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长清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士强;济南长清大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泽勇;长清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孟亮;西电济南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则禹;山东鲁润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桑鹏。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长清区的相关工作。首先,我代表长清区委、区政府,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长清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清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创新提级、结构提升、链群提效,努力塑造工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是锚定产业方向。立足长清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全市“13+34”产业链体系,精准谋划“3+2”的产业方向,明确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装备制造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依托大学城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确定了基因细胞、中医中药、医美健康、医疗器械、银发经济五大赛道。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围绕新能源专用车、汽车零部件及储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方向发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大学科技园立足科研优势,推动12所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创新谷立足新质生产力,规划建设3个千亩产业园,重点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济南经济开发区立足新动能,盘活闲置土地,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优化提升传统制造业。各街镇立足“专精特新”,为主导产业配套服务,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加大项目建设。聚焦“3+2”产业体系,精准绘制产业招商图谱,建立“靶向式”项目谋划招引机制,今年以来共招引谋划工业项目62个,总投资213亿元。落实“四抓四提升”要求,以全流程项目服务推进项目落地,近三年滚动实施工业项目200余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17亿元,年均增长42%。大力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25个,完成技改投资65.4亿元,年均增长137%。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三年前的12.5%提升到目前的31.5%,实现了由“基建驱动”到“工业驱动”的华丽转变。
一是培育创新生态。建立“校企共生”的合作体系,支持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25个,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0余项。建立“靶向式”的校企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培养“订单式”技能人才4000余人。推行“高校人才驿站”制度,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项目建设,促进人才双向流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优先在区域内转化,对高校与本地企业合作的项目给予补贴,鼓励高校以技术入股、专利授权等方式参与项目运营,让科研成果快速落地为产业效益。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助推企业实施科技创新计划,积极争取科技资金支持,全区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333家,年均增长27%。
二是促进产业协同。以供应链协同为基础,链接200余家企业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协同体系,搭建区域性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实现供需信息实时对接,初步构建起“韧性共享”的产业网络。以生产协同为核心,引导企业聚焦核心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鼓励企业共建共享生产设施,联合建设智能工厂、检测中心、中试基地等,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形成“分工互补”的制造体系。以市场协同为导向,整合区域内企业资源,组建机加工、智能装备、建筑建工等产业联盟,联合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知名度,同时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共享渠道资源和客户信息,打造“内外联动”的营销格局。
三是推动链式发展。培育链主企业,打造链式发展“领头雁”,提升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能力和话语权,中油济柴围绕“两机两新”业务,全力拓市场、提质量,去年净利润增长36%;西电集团升级改造特高压用饱和电抗器和大型智能箱变产线%。延伸产业链条,构建链式发展“全生态”。纵向上,围绕链主企业和核心产品,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向高端化迈进;横向上,推动产业链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链式服务,筑牢链式发展“支撑网”。围绕产业链各环节需求,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建立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整合政策、金融、人才、信息等服务资源,为产业链上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一是精准提供要素保障。破解空间制约,优化保障工业用地需求,近年来累计出让工业用地27宗1800余亩,占总出让土地面积的70%以上,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用地保障。创新金融服务,建立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构建“分层施策、精准滴灌”的金融支持体系,今年上半年共助力183家企业实现融资50亿元以上。优化人才供给,实施“产业人才专项计划”,完善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近年来共精准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技能型工匠500余人。
二是全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基础底座,推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设施向企业深度覆盖,全区5G基站3000余个,实现了全域连续覆盖,获评济南市千兆城市示范区,济南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市级工业互联网园区。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实施“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全流程数字化赋能,全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超60%,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达38家。推进数字赋能千行百业,提速电子商务、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平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行业“产业大脑”,加快拓展智能网联、智慧金融、综合能源管理等应用场景,让数字化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政策推送机制,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政策“精准画像、智能推送”,全年通过平台推送政策信息8.6万条次,覆盖90%以上市场主体。用好各级基金工具,紧盯全市“6+N”基金矩阵,联合省市属国有企业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区属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投早、投小、投科技,赋能企业加速成长。发挥区属国有企业作用,为企业定制化建设“设施完善、服务集成、管理规范”的标准化产业园区,同时积极协调驻地高校,解决人才、公共研发实验室和孵化空间等问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保障服务。
面对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机遇,我们深知,唯有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才能实现工业能级的跨越式提升。同时,我们也有信心通过3-5年的努力,一定能够培育出1-2个百亿级产业,梯次打造出百亿级、十亿级的企业矩阵,实现工业经济的量质齐升,为全市新型工业化战略发展做出长清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新闻媒体朋友,谢谢大家长久以来对长清的关心与支持,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为长清发展鼓劲加油、建言献策。
感谢王区长的介绍。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每次提问请聚焦一个问题。
济南经济开发区作为长清乃至全市工业主阵地,如何结合全市“13+34”产业链布局,做强主导产业?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济南经济开发区属于省级开发区,是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园区、山东省生态工业园区。我们按照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全市13条标志性产业链、34条重点产业链,精准谋划布局了“3+2”产业体系,加快培育链上企业,提升招商引资质效,以产业链能级跃升引领带动区域工业经济提档升级。
一是绘制产业链图谱。明确主导产业的核心环节、配套环节、延伸环节,招引“高附加值、高关联性、高成长性”项目。推动龙头企业进一步开放供应链,提高配套率。目前,谋划招引奥图智能制造、鲁润科技等关联性企业27家,其中奥图·高端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3.7亿元,主要生产高端智能化设备,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利用25家产业园区发展空间,推动联合招商、以商招商、资源共享,鼓励现有企业以技术合作、股权联姻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精准补位。去年以来德众机器、蔚克数控机械等27个项目落户产业园区。三是链接产业生态资源。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策划举办校友经济论坛、商协会资源对接会等活动,获取项目信息28项,吸引上下游7家企业落户。
利用3-5年时间做大做强“3+2”产业规模。一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产业规模力争突破50亿。目前,已集聚了2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过亿元的6家。加快推动金强激光、力建数控等骨干企业增资扩产,支持巨能液压共享工业园区建立内部共生、外部协同的产业生态,与30余家企业建立配套、合作关系。二是新能源装备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亿。目前,该产业占到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0%,去年实现了25.8%增长。加快推动西电济变新上特高压输电装备产线项目实现运营,预计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促进区内亿同伟业等企业与其建立配套合作。推进中油济柴电化学储能项目尽快实现落地,新能源板块年产值由20亿元扩大到40亿元。三是汽车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亿。目前,汽车相关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9家。依托创新谷片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加快与跃迪汽车合作进度,加快赣锋锂业落地。鼓励重汽橡塑件、沃德零部件等传统优势行业转型升级。四是依托大学城科教资源、人才优势,推动生物医药和网络视听两大特色产业规模力争突破40亿。
一是推动全生命周期服务“提速”。建立了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优先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在全市先行先试“租赁土地办理工业项目审批手续”改革举措。实施“原地起飞”行动,通过招商合作、土地收回等路径对低效地块进行盘活,向存量要增量。二是实行“责任清单”包挂“提质”。分类建立“在建(在谈)项目、规上工业企业”责任清单,推行“一企业一专员”“一项目一专班”等包挂机制。目前协调解决基础配套、政策落实、人才引进等各类问题百余项。三是促进要素融合“提效”。鼓励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将低效资源、研发设备、科研成果纳入“产业链要素共享池”,让技术、人才、成果高效流动、精准匹配,实现各类要素利用率与价值的双重提升。
加快产业链体系的迭代升级,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创新驱动等,推动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通过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间融合共生,持续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为工业强市建设贡献济南经开区力量。
近几年,长清区的装备制造产业可以说是“老树发新枝”。接下来,长清区在推动这个产业集群化、产业链条完整方面,有什么具体计划和措施?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长清区深入贯彻“工业强市”战略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装备制造相关规上企业达到128家,2024年产值规模达到210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3.4%,其中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相关企业26家,年产值约20亿元;新能源装备相关企业32家,年产值约49亿元;汽车装备及零部件相关企业39家,年产值约102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新能源装备、汽车”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以集群化、链条化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强基固本、锻链塑链、生态赋能,全力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一是靶向招引,完善产业链条。聚焦中油济柴、巨能液压等龙头企业,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制定精准招商图谱。针对核心零部件生产、智能装备研发等短板环节,开展“靶向式”项目谋划招引。积极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力争引进5-8个引领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制造项目,填补产业链空白,完善产业链条。二是技改升级,提升产业质效。实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加大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的技改投入。推动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力争在未来两年内,推动100家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整体质效。三是协同创新,推动项目转化。发挥校地融合“一对一”对接机制和“驻校联络员”制度,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装备制造企业深度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建创新载体、联合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优先在区内转化,力争每年均有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应用,提升装备制造产业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一是全力做好要素保障。优先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对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实行“点供”政策。实施“装备制造人才专项计划”,在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同时,建立“靶向式”校企人才培养机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联合省属国有企业成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装备制造企业的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加大创新激励。对装备制造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给予政策倾斜与资金奖励,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是强化产业扶持。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对“链主”企业在项目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对企业之间开展的产业链配套合作项目给予一定奖励,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一是深化政务服务。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装备制造产业的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策信息、政务服务的精准推送与智能办理。二是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实现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物流配送等环节的信息共享与协同运作,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组织开展各类产业对接活动、展会论坛等,为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拓展市场空间。三是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从企业注册设立、项目建设、生产运营到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配备“服务专员”,一对一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业发展打造良好生态。
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是长清区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们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将长清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高地,为全市“工业强市”建设贡献坚实的长清力量。
请问,西电济变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双轮驱动,在保持大型装备制造传统优势的同时实现数字化转型?
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作为扎根长清的企业,我们深刻感受到这片创新沃土提供的强大助力。长清区丰富的创新人才资源,特别是周边高校院所汇聚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优越的创新环境。
在济南市“工业强市”战略引领和长清区的有力支持下,西电济变以变压器核心产品为支撑,抢抓机遇,勇担“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我们坚持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示范,以“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双轮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并积极带动全区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一是创新驱动,引领技术突破。我们以创新为核心引擎: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标准化生产体系,持续加速产品迭代升级。依托数字化研发平台,运用多物理场仿真技术,实现变压器结构的精准优化设计。着眼低频变、换流变,重点突破环保型海上光伏和路上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变压器关键技术,深化与中科院、西安交大等顶尖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完善的研发投入保障机制和高效的成果转化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二是数智赋能,智造标杆领航。我们以智能制造为核心驱动力,加速产线升级改造,前两年完成了干式变压器生产线一二期智能改造,获评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有力推动了公司干变产业转型升级。并先后荣获 “山东省专精特新”、“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数字经济‘晨星工厂’”、“绿色工厂”等荣誉称号。
目前正在启动干式变压器智能化产线三期建设、油配变智能化产线建设及大型智能箱变产线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通过MES/ERP/PDM/SRM系统矩阵实现全价值链数字化管控,集成RGV/AGV物流系统、智能立体仓库及六轴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装备,打造高效智能物流体系。
加速推进5G全连接工厂建设,创新构建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场景。已完成企业知识库AI智能检索及报价系统部署,实现智能决策支持,持续完善企业级AI生态体系,全方位赋能数字化转型进程。
三是匠心品质,铸就卓越价值。我们始终秉持品质至上的理念,通过精益生产与智能检测的双重保障,持续提升产品品质。依托智能试验系统、数字化监造平台及远程运维服务体系,构建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体系,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同时,我们积极研发绿色环保产品,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责任。
在长清这片创新热土的支持下,拥有70年厚重历史的西电济变正焕发出全新的数字化活力。我们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智造为墨,锚定战略目标,坚毅前行,为济南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我国电力装备的升级贡献西电济变的智慧与力量!
作为长清区的重点工业企业,鲁润如何通过技术攻关打破发展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底座”?
鲁润能源科技集团历经二十年的发展,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长清区节能环保产业龙头企业,离不开各级政府长期的关心与大力支持。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连续投资近2亿元,重点用于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锻造完整产业链条以及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在用地保障、审批服务和项目建设难题解决等关键环节,市、区两级政府均给予了有力支撑,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扎根济南、深耕主业的决心与信心。
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我们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聚焦技术攻关与转型升级,着力突破发展瓶颈:
一是坚持专精特新道路,筑牢核心竞争力。我们专注于工业余热回收领域,深度融入国家长输供热战略布局,积极参与石热入济、聊热入济等重大民生工程,与济南能源集团等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市场认可。我们已培育出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目前正围绕“三新一强”战略(新动能、新技术、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全力开展产业技术攻关。
二是锚定制造主业方向,新基地注入新动能。2024年,我们瞄准市场机遇,位于创新谷的5G全连接制造基地投入试运行。基地引入高效热交换管全自动产线,补齐了节能环保产业关键上游链条;研发高效大温差系列机组,完善长输供热末端产品矩阵,构建起覆盖热源首站、中继能源站、末端换热站的一站式服务能力。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二期项目落地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构建可持续新模式。集团热能公司入选首批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企业、山东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通过制造装备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创新谷制造基地携手济南能源打造济南市首个兆瓦级工商业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自发自用220万度电,节能降碳700吨标煤,成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又一生动实践。
未来,集团将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以绿色转型拓宽发展路径,深化长输供热产业链协同,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济南造”产品与服务。
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长清区以“3+2”产业体系为引领,依托大学城科创资源加速成果转化,通过链式聚变激活企业动能,持续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全力构筑现代化产业新高地。未来,长清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强链延链、产教融合、服务升级”上蓄势发力,为济南工业强市战略注入强劲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