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
PG电子下载辅导员说 I 这大学的彼岸之光艺术团凭什么让毕业生哭着回来跳广场舞?
去年9月,我所带的2019届毕业生联系我说想做一场彼岸之光艺术团的返场演出,这个消息让我倍感欣慰甚至非常期待。作为彼岸之光艺术团的创立者和指导老师,对这个团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曾在彼岸之光艺术团锻炼成长的同学们,对这个团队的感情也尤为深厚。他们曾经在团队中感受团结奋斗的精神谱系,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突破和挑战,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演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节目,不断刷新艺术团的最好成绩。我曾见证了一批批青涩学子在舞台灯光下淬炼成追光者,更目睹他们在离开校园后,将这份光芒化为抵御现实风雨的铠甲。
12月15日,彼岸之光返场演出如期而至,当灯光亮起,那些曾被就业压力磨平的棱角、被生活琐碎遮蔽的光芒,在彼岸之光2017年作品《重返十七岁》的旋律中重新苏醒。这一刻我忽然明白:彼岸之光的真正使命,不是打造完美的舞台,也绝非止于聚光灯下的掌声与奖杯,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可持续生长的精神生态系统,让青春的理想主义在岁月长河中持续增值。
下面我就全面复盘彼岸之光艺术团的成长图谱和教育叙事,以淬炼彼岸之光的精神密码与精神寻根。
彼岸之光艺术团成立于2013年。我于2014年11月开始接管艺术团工作。2015年4月,艺术团承办了国际桥第二届风采人物颁奖典礼暨大学生艺术团汇报演出,当时舞台上有仓促拼凑的舞蹈《小苹果》,歌曲有《匆匆那年》等,节目形式单一,台下是零落的掌声。这场演出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名12级的同学,当时作为艺术团团长充当了导演、主持人、道具、歌手、舞蹈等所有的角色,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艺术团当时的人员架构。这场青涩的初啼教会我们:真正的艺术教育从不是资源堆砌,而是让匮乏成为凝聚力的催化剂。当所有岗位由一人扛起时,“共担”二字便刻进了团队基因。彼岸之光,在2015年初露锋芒。
2016年,艺术团正式更名为“彼岸之光”,在4月份文化建设年开幕式文艺演出上,以全新的团队亮相舞台之上,来自15国的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用肢体语言解构文化隔阂,舞台成为文明交融的试验场。这一年我们领悟:教育的魔法往往藏在“不务正业”的跨界里——当《造梦者》的舞步踏碎功利主义的坚冰,青春开始野蛮生长。彼岸之光,在2016年充满期待。
2017年4月在关注学生成长启动仪式文艺汇演上,舞蹈《Magic Room》一鸣惊人,由我本人写词,学生谱曲的原创歌曲《筑梦国际》拍摄成MV在平台上播放,点击率突破六万。同年5月,彼岸之光艺术团舞蹈团作品《盛世鸿姿》受邀参加了在东北农业大学举行的中俄大学校长论坛文艺汇演,在中俄两国49所高校中脱颖而出。同年6月,舞蹈《Magic Room》受邀出演了吉林省校园好声音总决赛的开场舞,也是第一次登上了长春市最大的舞台,在会展中心五号厅大放异彩。当舞者的华服掩盖着演员膝盖的淤青,那些通宵排练时互相涂抹药膏的细节,比奖杯更能诠释“精益求精,革故鼎新”的团训。教育的果实,永远结在那些看不见的根系深处。彼岸之光,在2017年小有成就。
2018年4月,彼岸之光艺术团的成员已扩容至300人。在学院质量提升年启动仪式上,中外学生齐上阵,上演了一场国际友谊交流的视觉盛宴。语言类小品《烛光》独树一帜,舞蹈《妙韵流芳》《星途》闪耀全场;校运动会上,在彼岸之光和全院同学共同努力下,精神文明评比获全校一等奖;同年11月,赴东北农业大学、长春大学、辽宁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与中俄11所院校的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四校巡演。这一年我们终于读懂:所谓“大放异彩”,不过是无数个平凡日夜的微光共振。彼岸之光,在2018年光芒四射。
2019年,由于学校发展的客观需求对学院进行了整合,由于人员的大量变动,彼岸之光随即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从2014年开始,5年的光景,带领这样一个团队团结奋斗,不断突破自己,一次次刷新最好的成绩,其实背后的原因可能每一位彼岸之光的同学也都很清楚。是执着,是努力,是求实,是创新,是共同的追求和价值取向,当然也有固定的管理章程和严格的考勤制度。这段关于彼岸之光艺术团的故事充满了温暖与力量,它不仅是青春的注脚,更是一群人共同构建的精神家园。
彼岸之光之所以能让人为之动容,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和共同营造的精神谱系。
(1)制定《彼岸之光艺术团总章程》,从换届选举到物资管理,以制度为尺丈量每个环节,将“人治”转化为“法治”。
(2)构建三级职能网络,主席团掌舵战略方向,职能部门织就保障网络(舞台运营部化身“隐形导演”,新媒体部搭建“数字舞台”),演出部门专注艺术深耕,形成决策-执行-创造的闭环生态。
(3)成体系的奖惩制度,将学院评奖评优与艺术团日常考核相挂钩,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优为动力强化团队成员的内驱力。
舞台上的自由绽放,源自舞台下的精密咬合。当每个齿轮都明确自己的转动弧度,整台机器才能奏出艺术与效率的和鸣。
(1)空间叙事:6间排练室不仅是训练场,更是记忆圣殿——舞蹈室的镜面记录着千百次纠错的身影,古筝室的弦柱刻满毕业生的赠言,曲艺室的幕布裱贴着历年笑泪交织的剧照。
(2)身份图腾:团徽螺旋纹象征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DIY团服成为行走的“荣誉勋章”,年度限定胸章设计引发跨届收藏热,形成独特的文化流通货币。
(3)仪式磁场:四月国际桥系列演出前的“传灯夜话”,五月运动会后的“星光茶话”,让文化传承如春风化雨,在笑泪交织中完成精神交接。
当排练室墙上的手印与胸前的团徽共振,当谢幕时的掌声暗语被职场精英用来彼此相认,文化便超越了装饰意义,成为群体生命的基因编码。
彼岸之光的灵魂,在于将极致追求熔铸为群体人格,那些被反复咀嚼的成长瞬间,构成了团队的精神年轮:
舞蹈团用标尺测量手臂抬升角度,演唱团用完美的音准让每个吐字都成为叩击灵魂的平仄心跳,器乐团以分贝仪校准强弱,曲艺团借表情捕捉系统优化情绪传达,礼仪团在毫米级的精准中淬炼出东方礼仪的优雅风骨与人文温度。
校运动会精神文明评比化作“没有彩排的即兴剧”,中俄校长论坛演出成为“跨文化压力测试”,四校巡演构建“艺术长征”精神图谱。
那些在深夜排练室反复校准的0.5秒节奏差,那些演员为记住台词在地板睡出的人形汗渍,最终都化作毕业生面对职场危机时的肌肉记忆——他们比谁都清楚:荣耀从不是天赋的馈赠,而是把痛苦打磨成钻石的艺术。
毕业后,彼岸之光艺术团的成员有很多人都从事了与艺术团相关联的工作。他们有的就职于舞台运营公司、娱乐公司,有的成了专业的脱口秀演员,有的创业做自己的视频工作室,创办自己的舞蹈室和器乐室……当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变成了自己的职业想必是最幸福的事儿。正如他们毕业多年后的这次返场演出,30多个人中有特意从北京、浙江等地特意赶回来参加的。在他们看来,彼岸之光是他们每个人心里的青春,代表着奋斗与拼搏的意义。今天的他们,带着竞争与压力负重前行,能够重温彼岸之光的温情时刻,能够“梦回”过去的辉煌,想必是每一位返场人最为真实的内心写照。
今天,作为一名从事辅导员15年的“思政老兵”,深知这份工作承载的不仅是教育之责,更是一份深沉的爱与守护,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经历90后到00后多元的思想变化,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初心和坚守。当我在就业数据统计表与心理危机干预记录中穿梭时,总会在电脑硬盘的深处翻看彼岸之光之前的视频。它提醒着我:辅导员工作的本质不是塑造适应现实的工具,而是守护那些敢于在水泥森林里种玫瑰的人。
试想一下,当创业的学生用舞台调度思维管理百人年会,当乡村教师将《烛光》小品改编成德育教案,当金融精英在谈判僵局时下意识摆出当年谢幕的“第三幕站位”,彼岸之光的成功之道便显现出终极答案:
真正的教育从不在当下结出果实,而是将那些流汗的深夜、争吵的会议、失败的彩排,酿成可供一生提取的勇气原浆。
彼岸之光永不落幕——因为它早已教会每个追光者:真正的成功,是让青春时期点燃的火种,在岁月长河中持续照亮自己,温暖他人,辉映时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